您好,欢迎来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

河套杏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河套杏林
精勤不倦传岐黄 大医仁心惠百姓——记巴彦淖尔市中医院副院长刘健
发布时间:2021-04-01

  他对中医情有独钟,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他始终抱朴守拙,在浩如烟海而又艰涩难懂的医学典籍中锲而不舍地钻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是孤独而执着的行者;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既有悬壶济世、关注民生的医者情怀,又有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远大志向,他是仁爱而勇毅的实干家;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待人温和有礼,稳重的谈吐下尽显谦谦君子之风,他是儒雅而无私的师者。他的事迹充满传奇色彩,他,就是市中医院副院长刘健。

 

孤独而执着的行者

  刘健出身农村,人生的第一堂课便是家人和乡邻们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场景,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农民生活的不易,很多村民的身体过早地被农活累垮而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有的村民有病不舍得花钱看病,只自己在家胡乱吃一些止疼药等缓解疼痛。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一颗柔软的心脏,从那时起刘健就在心底埋下要为村民减轻病痛的愿望,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漫长的求学、从医之路。

  从学校毕业后,刘健被分配到中旗乌加河中心卫生院。当时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低,病人寥寥无几。面对这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一腔热血的刘健并没有灰心,一心想着学有所用,可以为乡邻减轻病痛。他一个人定药方、抓药,给老人们扎扎针,因为只有老人相信扎针扎不坏。然而不久,刘健发现自己这样的年轻中医并不被人们认可,恰巧全院又只他一个中医,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也没个商量的人,更不要说有师傅能在实践中手把手地教他。而且他慢慢意识到:在课本中学到的都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知识,真正临床,病情复杂多变,并不像课本讲解得那样条理清晰,当务之急是再学习。在乌加河中心卫生院的5年里,他白天看病,晚上就充电学习。一盏孤灯,一堵白墙,厚厚一摞中医书籍,一些炮制药材的工具,在每个夜晚陪伴着他。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汲取典籍中的精华,一方面动手实践怎样炮制药材,效果才更好。这样,他越琢磨,就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以至于常常忘记时间,忘记枯燥,在药香与书香中乐此不疲。清贫的岁月也因此丰富而充实。

  中医确实博大精深,而一心向学的刘健也并不满足这种自我充电,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他决心去最好的医院学最好的中医,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于是他于1999年来到北京中医院进修,但到了北京中医院却被告知还得排队等三年之后才能进修。为了争取到这个进修的机会,刘健付出很多努力,还专门去巴彦淖尔盟医院开出证明,因为只有地市级以上的医生才能到北京中医院进修,走时也是怀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此时只能进不能退。刘健只能找到北京中医院的医务处长,恳请处长看在他好学的份上让他进修,为了让人家答应他的请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厚着脸皮软磨硬泡,医务处长啥时上班,他就啥时跟来,送不起大礼物,今天就送一个水杯,明天送条毛巾。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耗了半个月,医院终于同意让他提前进修了。

  刘健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早已想好要去针灸科,因为那里有当时鼎鼎大名的国际针灸大师贺普仁。但贺普仁一周只出诊一次,本院的主治医生都没有机会亲眼看大师为病人施针,更何况他这样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小中医,想要在现场看大师诊治病人简直是妄想。但这一切都无法浇灭一个人怀揣理想、一心向学的热情,刘健就趁贺普仁大师出诊时偷偷地跟了进去,结果被人家推了出来,他不死心又偷偷地跟进去,照样还是被推了出来。他急中生智,冒充病人家属混进去,只为看老前辈如何行针。贺先生终于被感动,答应让刘健跟着他,一个星期一次的跟诊,刘健倍加珍惜。

  为了博采百家之长,又因为刘健目睹当今得肝病的人太多,由乙肝到肝硬化再到肝癌这三部曲,走的人实在太多了。刘健又想师从国际肝病大师关幼波。同样是“一望医门深似海”,刘健记得当时关大师看病是三重门,外面是候客厅,中间是工作人员叫号的地方,最里面才是关大师看病的诊室,要想进去实在太难。刘健是个不肯轻易放弃的人,也是个有心人。他一直候在外面,发现关大夫看病间隙喜欢抽芙蓉王,于是下次提前跑去给关老递烟,聊天。当时已87岁的关老被他一片诚心所打动,也答应让他跟诊。后来师徒相处下来,临别时,关老送给刘健一本他亲著的《肝病杂病论》,那也是他穷一生心血所成的专著。

  直到现在,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中医大夫也成了被患者信赖的老中医了,他白天忙坐诊忙查房忙医院管理等一大摊的事,晚上居然还没有丢掉学习的好习惯,如他所说,作为一名中医大夫,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在中医这条路上,刘健注定是个孤独而执着的跋涉者,也许从他选择了这条路起,他就早已决定做一场长途跋涉,披心沥胆而无怨无悔!

仁爱而勇毅的实干家

  从北京进修回来后,中旗人民政府将刘健调回旗里任旗人民医院副院长。不到一年,中蒙医院成立了,组织上又调他去中蒙医院任院长,可以说是“受任于危难之间”,结果在他的领导下,只两年时间,中蒙医院的业务翻了三倍。由于他的实干和出众的管理能力,他又被调回旗人民医院任院长。

  2013年,刘健又被调到中旗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任局长,从心底讲,刘健是不愿意去搞行政的,但为了当地中医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减轻病痛,他最终还是担起了卫生局局长的担子,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任的3年多时间,刘健仍不忘初心,仍然奔走在发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他亲自去各乡镇去调研,他清楚地记得当时49个村卫生室,只有6个能开展中医。14个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中医的只有3个,大多数卫生院以输液和卖药牟利。刘健总是不忘为老百姓思谋,他总认为中医更贴近老百姓,既经济又实惠,有的时候,田间地头一把草就治病了,但村民们不知道这些,有的家庭为了治病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且也无法彻底根除,只能是缓解症状。但要让以输液和卖药为主的乡镇卫生院的大夫接受他的想法,该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刘健并没有气馁,说干就干。2014年他把全旗的中医爱好者、祖上是中医的和从事中医的近百人召集到旗里,召开了中医发展论坛大会,旨在让中医真正回到老百姓心中。还聘请内蒙著名中医给参会的人讲座,让他们多学些知识,论坛大会之后,刘健给这些人准备了工作餐。那次论坛大会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其实这些中医人也特别期望有个带头人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基层中医要面临灭亡的困境,现在刘健就是“及时雨”。在他们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时,都带着任务的,刘健让他们回去搜集民间几乎要失传的验方、偏方、单方整理成册。

  刘健一直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小病,下工治大病。如果能早日在农村普及中医知识,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既能节省医药费,又不会耽搁劳动,就会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心心念念的是老百姓。所以他才会让这些基层的卫生员去搜集民间偏方,他说这就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现在来看,因为他心系老百姓,所以他就能高瞻远瞩,他当时的“预防为主,养生饮食”理念竟和十九大卫生计生系统提出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刘健绝不是那种搞形式主义的人,要做一件事必是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底,2015年,他又召开第二次中医学术论坛大会和座谈会。为了鼓励大家,他为乡村两级配备了针灸针、火罐、离子导入机、刮痧板等中医理疗设备,并给这些乡镇医院提供协定处方。他严格禁止乡镇卫生院利用这些机器乱收费,老百姓去理疗,只收10元。这又为老百姓省了一大笔进城看病的钱,而且老百姓上午理疗,下午还不误劳动,这一举措让很多老百姓都受益。等2016年底刘健离开卫生局时,全旗已有10个卫生院和31个卫生室能开展中医服务。2016年4月,在他的号召下,已有43位志愿者在和刘健一样搜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中医智慧成果。刘健也亲自带着水果去拜访那些民间老中医。有的人家因为是祖传的药方,自然不肯说出来。刘健就带着酒多次登门拜访,有时候要去偏远的牧区,只能借别人的私家车去,路不好走,车子坏了,回来再自掏腰包修车。

  搜集来的药方还要进行筛选,刘健和20多个中医大夫日以继夜地筛选,累了,和衣休息一会,饿了,刘健亲自为大家买来盒饭。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二次筛选,真正做到万无一失。就这样,一本凝聚着中医人心血与智慧的《常见病单方验方选编》于2016年11月底付梓。印好的1万册,向农村、社区、学校等地方普发,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造福,刘健及他的团体为社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刘健2016年12月调到市中医院后,仍不改他实干家的作风,雷厉风行,做了许多推动中医发展的实事。名医传承工作室的成立,他亲力亲为联系外地专家,像个学生一样,陪同专家坐诊,替线下同时学习的全市190多名中医提问,他每次提问总是想着替年轻医生向专家多问几个问题,名医传承工作室成立一年以来,已请全国知名专家110人次,诊治4000多人。这样不仅解决了老百姓想去大地方找名医却找不到或没钱去找的困难,也让全市中医大夫医术提升很快。趁热打铁,他又组织了全市《伤寒论》背诵比赛,他的出发点是希望全市所有中医大夫能够摒弃浮躁、静下心来研究古籍,多汲取古籍中的精华。《伤寒论》咬文嚼字确实很难懂,但他们中医院的同事真的就背完了398条《伤寒论》,有199人参加了此项活动。2017年8月为提高中医人员的诊疗水平,组织全市技能大赛。9月份紧接着开展一日三餐读《黄帝内经》,有210人参加,他们的学习都要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要有笔记,小组长检查笔记和背诵情况。在全国《黄帝内经》大赛的初赛中,巴彦淖尔市代表队作为内蒙古唯一一支代表队参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骄人成绩。刘健激动地说:“虽然在决赛中没有取得名次,但最起码我们有勇气去参与,这样一来,既提高我们巴彦淖尔市的知名度,又使中医文化传播更广。”原来,他想得更深远,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如何将传统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是仁爱而勇毅的践行者与实干家。

儒雅而无私的师者

  我们去市中医院的时候,正赶上刘健在查房。顾不上和我们多说,他直奔住院部,健步如飞,我们在后面小跑着追随,突然发现: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走路的速度都很快!

  跟随他一起查房的3位医生都带着笔记本和笔。他问病时问得特别详细,真正做到中医的望闻问切。他一边观察大爷的舌苔,一边细细分析病因,他是专门讲给旁边的三位医生听的,开药方时,他又细细告诉这三位大夫需开哪些药以及用药剂量。当大爷说到因为感冒最初几天在别的地方看病时曾用冰袋降过温。他立即提醒身边的三位大夫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这一措施降温,然后细细给他们解释用冰袋降温就使热由表及里,真正是引邪入里了,现在只能用黄连清理。讲解得细致入微,跟诊医师听得豁然明白,一张药方就这样在手把手的亲传中诞生,三位医生一人一份手记。他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其他医生,说话都温声细语,不急不缓,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

  印象里,传统的医术都是传内而不传外,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位师傅都会怕自己的看家本领被徒弟学了去,怎么地也要留一手。刘健恰恰相反,这样耳提面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教给年轻的大夫,这样的手把手地教学,我真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们常把在学校里教给我们知识的人称作老师,在实践中教给我们技能与本领的人称作师父,我们感激教我们知识的老师,可我们更感恩在社会生活中教给我们生存技能的师父,这样不遗余力地倾囊相授,谁人能有这样高的境界?我想:在刘健心底装的并不是个人私利,他想的是要将中医真正发扬光大,这样磊落胸襟,这样光风霁月般人品,令人高山仰止。能够做他的徒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病区亲眼目睹了一位大妈拉着刘健的手,双眼泛着泪花,显得特别激动,她颤动着双唇只一迭声地说着谢谢两个字。原来大妈十几年前因为脑梗瘫痪在床,经过无数次的求医问病仍然是效果不大,勉强能走路,但仍是腿脚不灵便。就在大妈已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了,她遇到了刘健。在刘健的精心治疗下,大妈没想到十几年之后自己还能够轻松灵活地走路。大妈说她以前因为自己的病,憋闷得就想哭,现在她终于不憋闷了,她还是想哭,这次可是因为开心才哭。大妈说她不怎么会说话,谢谢刘院长了,谢谢!

  刘健一直静静地听大妈说话,等她说完,他仍是温和地微笑着说:“大妈,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您还要注意多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话语不多,却尽显谦谦君子之风。

  刚出病区,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名医传承工作室坐诊。在名医工作室,我又一次见识了他大公无私的医者风范。他亲自给患者把脉之后,又让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张宝林再把一次脉。他告诉我们把脉也说对脉象的感觉,一定要让年轻人多上手,找感觉。张宝林是个温善而有些害羞的大男孩,在读大学时就听说过刘健,在他心目中,刘健便是他学习的标杆。他从呼市来到巴市,听说刘健要调来市中医院,他特别激动,因为终于能有一个中医推动者来带动他们学习,大家一起传承发扬传统中医文化。

  刘健的愿望是所有中医医者都应怀着一颗仁心,潜心钻研中医,能够在中医方面找到一把可以突破癌症的钥匙。志存高远,大医仁心,相信他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抬头看中医院大厅那八个大字---大医精诚,承古纳新---正熠熠生辉,这是从历史的缝隙间透出的暖意,也是新时代之下的希望之光,一脉传承,惠及后世。